迁西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域旅游 >文物古迹

西寨文化遗址

< 返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09-14 浏览次数:26839

西寨.jpg


  西寨遗址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东部滦河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距今6000余年。西寨遗址是一处集祭祀、居住、制陶、制石、渔猎于一体的大型史前遗存,反映了滦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及演化序列。


20170914143950.jpg


  遗址平面呈椭圆形,面积96200平方米。发现祭祀地、房址、器物堆积群等重要遗迹现象,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遗物近5000件。遗址大体可分两期,一期遗存年代稍晚于兴隆洼文化,而与上宅中期早段及新乐下层文化大体相当;二期遗存年代与赵宝沟文化大致相同。


  祭祀地点和太阳纹刻石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宗教和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寨遗址考古还展示了当时极其发达的捕鱼业。


0df431adcbef7609bd17d46428dda3cc7cd99e29.jpg


  西寨村属迁西县罗家屯镇,遗址位于西寨村东南滦河北岸的山坡上,滦河古道即在坡下,现滦河水距此600米处由西而东流过(图1、照片一)。 遗址是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现存面积一万二千平方米。1988年8月为配合大秦铁路建设工程,对遗址又做了详细调查、勘探,在铁路建设区内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其中T31、T32在T1—30的东南部,相距为200米。遗址发掘过程中共发现烧土面一处,灶一个,灰坑5个。出土了完整或可夏原陶器。


  西寨遗址的出土文物,根据考古学分期,可分为两期。第一期文化遗存的陶器,以夹砂粗陶为主,夹砂陶内多羼有云母或滑石粉,泥质陶很少。陶器的颜色多不纯正,以夹砂黄褐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大多数陶器外表满饰纹饰,素面极少。陶器的纹饰有压印的“之”字形纹、戳点纹、刮条纹、斜线三角纹和篦点纹等。第一期遗存的陶器以筒形罐、钵、碗为主。石器有磨光石斧、扁平石铲、石环、石球和石网坠为主;第二期文化遗存,陶器仍以夹砂陶为主,但泥质陶明显较第一期增多,羼云母和滑石粉的陶器数量锐减。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黄褐陶、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陶。陶器外表所饰纹饰减少,较前一期制作粗糙而随意,主要纹饰有平行斜线纹、“人”字形纹,压印的“之”字形纹和篦点纹等减少。


  第二期遗存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有夹砂陶质的简形罐、钵、碗和泥质的红顶碗、红顶钵。石器除了磨光的石斧、石铲、网坠外,还出现了小型的石雕像等,显示出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进步。 西寨遗址是河北省冀东地区滦河流域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它的文化内涵与辽宁西北部、内蒙东南部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既有同时代的共性,又有地域之差别。表明了早在6000多年前,滦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且已创造出了较为发达的文明,在考古研究上,填补了河北省滦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